再谈手风琴普及教育

文章 (99) 2022-01-20 15:44:41

构建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体系。在原有的业余教学基础上,总结、修正我们的普及教育体系,建立更科学、更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框架,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手风琴普及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手风琴专业教育与业余普及教育的区别
手风琴普及教育难以推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模糊了专业与普及教育的概念。普及教育是基座,专业升华是塔尖,没有坚实的基础,塔尖的高度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我认为,手风琴普及教育应该首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手风琴专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演艺和音乐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而普及教育则是面向大众的音乐培训。旨在使学习者掌握一般的演奏技巧,达到自娱自乐,丰富日常文化生活,提高个人审美品位的目的。我们普及教育的愿望是美好的,希望手风琴普及教育起点高,专业性强,在器乐培训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教育框架向专业水准靠拢,选择教学曲目难度偏深、演奏难度大,以致于许多从事手风琴业余教学的老师在教这样的乐曲时有畏难情绪,那学生就可想而知了。况且手风琴演奏如果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大众不欣赏,甚至听不懂,那就更是我们教育理念上的失误,所以,如果一味追求高、难、深的艺术效果,就可能出现演奏技巧虽华丽,观众却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局面。这样一来就难以达到普及的初衷。与之相反,如果选择一些既能突出手风琴风格,而且舞台演出效果好,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比如《拉特斯基进行曲》《西班牙斗牛士舞曲》。这样一来,学生爱学,观众又可以听得懂,既吸引学生,又吸引观众,从而达到宣传普及手风琴的目的。
二、占主导地位的手风琴考级教学
目前在手风琴业余教学的多种形式中,考级教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业余音乐考级这种普及教育形式,确实促进了手风琴演奏和教学的规范化,也促进了手风琴教材的系统化、正规化,成为社会大众认可的一种音乐教育形式。但是由此滋生出的许多背离我们初衷的教育弊端更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在考级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 为顺应学生和家长的考级需求,为考级而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盲目追求考级级别,互相攀比,比进度、比难度、比速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程度和作品的艺术要求。
2 学习面过窄。由于手风琴的历史较短,缺少现成的、行之有效的系统教材和教学大纲。许多手风琴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广泛的收集曲目或进行改编和创作。考级曲目正是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拾遗补缺,加以系统化。但是如果只是针对性极强的练习考级曲目,单项突击一两首曲子,而不注意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准备练习。准备练习包括技巧方面的准备和艺术修养方面的准备。这势必会忽视基本功的训练,造成揠苗助长的结果。我们作为手风琴教育工作者,需要顺势引导,把培养对手风琴的兴趣与考级相结合,寻找二者的切入点,把应试教育向兴趣教育转移,注重基本功训练,多培养音乐应用能力,在考级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使手风琴考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手风琴普及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教师是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的核心
在手风琴普及教育中,教师肩负着宣传、推动手风琴事业发展的责任。没有众多教师的直接参与,发展手风琴事业就是纸上谈兵。,
构建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教师首先应该是引导者。他们在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想认识都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由于性别、年龄、学历、知识面、兴趣爱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各人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别。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将符号式的知识,转化成各种鲜活的、对学生来说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导演,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入一定的讲解,使作品离学生更贴近一些。例如,讲解由古曲改编的手风琴曲《夕阳箫鼓》,如果教师能够描绘出这样一幅画卷:“雾茫茫,水茫茫,水天一色。宁静的气氛被渐渐打破,仿佛一条鲤鱼跳出水面,泛起层层浪花。之后水面又渐渐平静。”这无疑给学生正确、深刻理解作品中“水深云际”这一段的意境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其次,教师是普及教育的执行者,是他们在传递普及教育的信息。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会像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锐不可挡,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
手风琴的发展史以它的便于携带,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走过了辉煌的昨天,也因缺少变化经历了远离大众的暗淡历程。反思走过的道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手风琴普及教育要根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手风琴普及教育工作者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大众对时代音乐的需求,引导大众提高对音乐欣赏的鉴赏力、审美品位。还要创作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让手风琴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大众的欣赏、喜爱才是手风琴艺术生存的土壤,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在与社会大众的融合中寻求手风琴事业的发展空间,才能让手风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THE END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