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新闻”观照与采编人员的工作重塑

文章 (179) 2021-04-28 07:08:58

从“人机围棋大战”到各种AI机器人应用,AI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AI机器人撰稿是将AI技术应用于新闻采编领域的一种新兴方式。AI机器人撰稿,即指运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将相关算法、运行规则通过软硬件调配植入到固定程序之中,使程序能够自动对新闻数据、新闻观点、新闻语言进行筛选、分析、编写,从而实现常规新闻采编工作的自动化[1]。相比于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AI机器人撰稿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是新闻采编工作的一次重大变革,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1 AI机器人新闻的特点
1.1 自动化
AI机器人撰稿是一种基于智能技术的自动化快速生成报道的撰稿方式[2]。人工新闻报道往往需要一个选题、构思、撰稿、修改的过程,而AI机器人撰稿仅通过自动化程序便可以生成,因此,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程序自动化、运行自动化。程序自动化是指AI机器人撰稿所依靠的相关程序是环环相扣、自动触发的程序。运行自动化是指AI机器人撰稿不需要人工参与写稿流程,机器人会在一个环节结束后自动触发下一个环节。2015年9月,一篇关于我国CPI数据的新闻在腾讯网刊出,其便是利用智能机器人撰稿技术,将国家发布的CPI数据和相关专家观点进行统一整理和编写的新闻内容[2]。该过程仅耗费1分钟,在传媒业界引起一阵轰动。
1.2 精准化
AI机器人利用广泛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资源,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对不同用户进行精准的需求识别和偏好分析,能够根据用户特点生成个性化新闻报道,促进新闻精准化呈现,优化用户新闻阅读体验。AI机器人撰稿新闻报道的精准化表现为精准识别、精准匹配和精准优化三大方面。一是精准识别。指AI机器人能够对用户进行精准识别:用户的兴趣爱好、新闻关注点、新闻获取深度均可通过浏览量、浏览时间、互动频率、转发行为等被机器人识别、细分。二是精准匹配。指AI机器人在精准识别用户新闻需求特征之后,能够通过广泛的数据库和检索技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精准的新闻采编、撰稿,从而实现用户新闻供需间的精准匹配:AI机器人通过对不同语料库语言风格的深度学习,可以自动生成适应不同人群语言习俗的新闻报道,如专门针对“90后”人群的报道方式、专门针对女性人群的报道方式、专门针对低学历人群的报道方式等。三是精准优化。指在精准识别和精准匹配过程中,用户的关注角度和新闻偏好是不断变化的,识别和匹配的精度也可能存在误差,AI机器人还能够不断优化新闻供需平衡,即不断对用户的信息与偏好进行更新,让新闻报道始终能够满足用户的动态化需求[3]。
1.3 规模化
AI机器人通过预设程序能够实现新闻报道的规模化传播。相比于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AI机器人撰稿新闻报道不仅数量规模庞大,而且涉及到的领域规模、覆盖的用户规模同样十分庞大。就数量规模而言,针对同一事件角度不同、不同用户偏好不同,AI机器人能够基于海量公开信息和数据库资源生成大量的个性化新闻报道;就领域规模而言,AI机器人撰稿不受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文化态度等影响,于是新闻报道的领域不受局限,其既可以撰写经济热点新闻,也可以写体育、娱乐新闻,还能够根据不同媒体的观点生成一篇新闻综述;就用户规模而言,由于AI机器人采用精准化识别、匹配、优化等技术,因而可以对所有受众进行监测与跟踪,并通过用户体验的不断优化,增强用户黏性,扩大用户规模。
2 AI机器人新闻的积极影响
2.1 提高新闻采编效率
传统新闻采编模式下,由于新闻记者或通讯员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深入到具体细分领域,即使采编人员能够涉猎多个细分领域,也无精力专注多个领域实现多元化报道。AI机器人撰稿的出现,能够实现规模化、自动化的新闻采编;能够基于数据挖掘和自动化技术将多领域的新闻通过机器学习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采编,这大大提高了新闻采编效率,不仅节省了新闻采编成本,还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多元需求。目前,AI机器人撰稿已开始在国内外新闻采编工作中应用,如美联社的Word Smith、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纽约时报的Blossom、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Dream writer、第一财经的DT稿王等。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自动化的内容编排和输出工具,新闻媒体能够实现新闻采编的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从而给传媒领域和传媒产业链带来深度变革。在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AI机器人撰稿的出现,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新模式,通过高效的新闻产出,加大了内容供给的速度与内容供给的个性化,满足了庞大的市场需求[3]。
2.2 解放傳统采编流程
AI机器人撰稿方式一经出现,便在传媒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AI机器人撰稿是对人工新闻采编的替代,会让大量新闻采编从业者失业。这种观点忽视了人工新闻采编的深度优势,即新闻记者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教育背景、意识形态推出具有深度和思想价值的新闻报道,这是AI机器人难以企及的。如“今日头条”AI机器人“张小明”,其是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北京大学计算机所万小军团队的研究成果,该机器人能够结合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技术,通过语法合成、排序、学习生成新闻报道[4]。但是,一旦涉及到道德伦理、抽象思维、创新思维、艺术化呈现,机器新闻报道便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加工[5]。可见,AI机器人撰稿适合于标准化新闻采编,即所有的新闻素材、分析方式、逻辑框架均通过算法、程序等进行统一编排,自动生成新闻报道[4]。AI机器人撰稿解放了传统新闻采编在人力、物力上的耗费,让新闻采编者可以更加专注于新闻挖掘,推出具有思想性、创新性和艺术感的深度新闻报道。   2.3 促進智能化新闻生产
在用户新闻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智能化新闻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重要路径。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AI新闻机器人“张小明”让人眼前一亮。2秒钟就能完成一篇新闻报道,且能够通过拟人化语言、智能配图将报道打造得生动有趣。当新闻传播领域的竞争由“内容”为王转变为“内容+用户”为王,当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智能化新闻报道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AI机器人撰稿将成为用户的“私人新闻管家”。AI机器人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新闻、智能化服务,大大提升用户体验。可以预见,随着智能化新闻报道的不断推进,用户数据、全网资源、新闻素材将实现智能化匹配——为单一用户推送个性的新闻报道将成为一种趋向。这种个性化新闻报道的多元交互属性,将使新闻传播转变为新闻信息服务,进而提升新闻报道价值,优化新闻传播效果。
3 当前AI机器人新闻的创造力不足问题
3.1 新闻内容模式化问题
AI机器人通过预先设定的模板进行新闻内容采编,输出常规化新闻报道,其在财经、体育、统计等领域有较大优势,但对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报道、新闻综述,AI机器人仍难以胜任。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基于代码编程的系统和软件目前只能提供固定的新闻模板,因此,AI机器人新闻报道存在定式化、深度不够等问题。若AI机器人新闻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大运用,还可能带来内容的同质化风险。即AI机器人新闻虽然实现了快速内容输出,但是其“模式化”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内容为王”“用户为王”的新闻传媒领域,模式化、同质化新闻不仅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价值,还容易被用户视作“低质”内容,影响受众对新闻平台的忠诚度。
3.2 新闻温度缺失问题
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仅要记叙新闻事件,更应赋予文化力量与社会关怀,以同理心赢得广大受众共鸣。现实社会中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往往是复杂的,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人文、历素、情感等因素,但是机器人撰稿并不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尤其是难以对具有抽象特征的因素予以甄别判断,因此,AI机器人难以通过人性化的感知和表达输出有情感温度的新闻报道,难以进行深度的新闻报道。如现有AI机器人就难以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表情、人物心理进行揣摩,难以对社会道德予以评判[6]。与“手工打造”的饱含情感、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相比,AI机器人新闻虽新鲜却无温度可言。
3.3 缺乏新闻敏感度问题
新闻敏感度是凭借采编经验对新闻事实进行分辨、取舍和传播的能力,其是采编人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然而,AI机器人仅能通过数据系统进行数据提取、整理、输出,缺乏对新闻线索进行挖掘的观察能力、缺乏对新闻事件进行取舍的决断能力,即难以对新闻进行深度提炼、抓取、观察、分析,也不具备对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和传播价值进行权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体现。抓取新闻敏感点、用清晰的语言给受众展现复杂的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价值内蕴,但是,当前AI机器人新闻报道还不具备敏锐的新闻观察能力、信息决断能力,因而难以实现这一要求,其应用领域仍较为狭窄。
4 AI机器人新闻浪潮下采编人员的工作重塑
4.1 顺应人机协同潮流,专注深度新闻报道
在AI技术时代,促进机器的技术逻辑与人的智慧动能协同互补,是一种发展趋势。人机协同亦是新闻采编的发展趋势,人机协同即自然人、机器人之间的协同互补。采编人员须顺应潮流,通过不断完善采编与传播协作流程,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新闻报道中去。深度报道是纲,纲举目张。媒体抓住了深度报道,就抓住了新闻创新的纲。正是因为智能科技日益紧密地介入人们日常生活,才更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提高新闻专业素养、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在深度报道中,新闻采编人员通过丰富新闻分析角度,挖掘新闻分析深度,可以让新闻变得“有血有肉”,而AI机器人可以成为新闻采编人员的得力“助手”,为其提供海量的参考资源。新闻采编人员应顺应人机协同潮流,将人、机的优势结合,专注深度新闻报道,以形成一种平衡化模式。
4.2 发挥人的情感优势,报道有人情味的新闻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但并不是冰冷毫无温度。对于丑恶的鞭挞、正义的秉持、现场情绪的判定、情怀的彰显,都需要采编人员来把握。传播学认为:新闻报道若能将事、理、情融为一体,就可减少传播逆效应,提升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无数成功的新闻报道证明,只有既陈述事实有饱含情感的新闻报道才能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可。因此,在AI机器人撰稿浪潮下,新闻采编人员应坚守新闻传播的价值内蕴,充分发挥人的情感优势,打造“人性化新闻报道”——生产出更具人性关怀的“人情味儿”的新闻,以塑造新闻德核心竞争力[7]。
4.3 激活人与机器的智慧,聚焦个性化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模式化写作在吸引受众上,显然不如个性化写作有力。首先,新闻采编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受众信息需求,才能撰写出个性化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精准化特征,可以让新闻采编人员更好的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为受众提供更具针对性新闻报道。其次,个性化新闻报道不同于机器人标准化新闻报道,其需要丰富的新闻写作经验,较强的新闻理论素养及专业知识。新闻采编人员要想写出具有深度的个性化新闻报道,就必须激活人脑智慧,深入到事件之中,并以艺术性语言撰写出符合受众需求的个性化新闻。再次,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极有可能导致受众的信息获取效率下降,如何让受众获取有效的、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是新闻采编人员及新闻媒体正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新闻采编人员应借助智能科技,综合分析受众所关注的信息,并进行专业化的细分,为受众推送个性化的新闻报道。
5 结束语
AI机器人撰稿作为一项在传媒领域出现的新事物,对于新闻采编人员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闻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利用AI机器人撰稿在自动化、精准性、规模化上的优势,不断将自己从标准化新闻写作中解脱出来,不断提升受众体验;应当积极发挥自身在深度报道撰写方面的优势,通过用户调研能力和深度报道撰写能力的提升,生产出高质量的深度新闻报道、人性化新闻报道、个性化新闻报道。

THE END

发表回复